我的意识中,显然将思维与人划等号,人具有思维能力是显而易见的事。哦,这里的思维,我又下意识地等同于审美、抽象、逻辑、结构化、演绎、归纳等大脑运行形态。而看了《思维简史》这本书,原来想当然的上述大脑高级思维形态并不是人自然而然就具备的,这个过程还相当长呢。作为一个人,正确地思考真的很难啊。
人的简史
(一)进化简史
划分的依据包括:大脑容量、思维方式
300-400万年前出现了南方古猿;
200万年前出现能人;
180万年前出现直立人。直立人是人类的直接祖先,他们能够使用复杂工具,具有想象力和计划能力,会使用火,开始狩猎;
50万年前出现智人;
20万年前智人的一支进化为现代人类;
14万年前,气候变化引发的生存大危机使得人属物种仅保留几百人;
4万前,符号化、抽象思维能力出现;
12000年前,冰河末期,思维过程转变,人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村落,开始有计划地生产食物。
新石器时代持续了7000-8000年——比人的文明史可长多了!
(二)文明简史
公元前5000年出现啤酒。波斯湾附近。
公元前4000年出现城市。位于今天伊拉克的东南部。城市导致分工和职业化。
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出现文字。此外,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公元前1500年的中国也独立发展出了文字系统。
公元前2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出现学校。
公元前2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情诗。
公元前1200年,腓尼基文字——第一个字母表出现了。
尼罗河流域的埃及,由于河水泛滥、土地测量,推动了几何学的发展。
公元前1750年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颁布,一套较为统一的有关自然和神学理论出现,法典涵盖人和非生命世界行为。人开始自觉受抽象规则的约束。
公元前500年印度数学家发明数学符号,采用十进制,引入数字零,发明负数,并且使用代数符号代表未知数。
公元前6世纪,爱琴海的希腊诞生了一批思想家。相近的时期,释迦摩尼和孔子也深刻地影响了印度、中国。
希腊思想家谱系: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34年,22岁的希腊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开启了征服波斯帝国的征程。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的老师,在征服战争中传播了希腊文明。
……之后应该是显而易见的文明史,不再表述。
掌握思维的武器
(一)好奇心——理解世界及自身的渴望是人的本能
大脑的思维活动一刻也无法止息。探索世界及自身通过漫长的进化根植于人的本性。像MOOC、知乎本质上也是抓住人的这一需求。至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浮光掠影地猎奇还是把探索的对象聚焦沉淀下来作为一生的志业追求,那就取决于个人对对象好奇地深度和思维的深度了。
(二)视角和洞察力——提出最致命的问题
书里作者反复强调“在科研领域,有太多普通的人提出普通的问题,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会做得不错。但最成功的的研究人员通常是那些提出古怪问题的人……因为他们引出麻烦,这些人会被看成异类、怪人,甚至疯子——直到他们被认为是天才的那一天”,“一个古怪疯狂的研究项目和一个改变一切的创新观点之间那微妙的分界线”。
认真观察现象,引导自己的好奇心问出最关键的问题,是正确思考的第一步。科学突破的历程中,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关键。一个好的问题,往往引领一个学科数代人前仆后继地去解答。如“什么是光量子”;一个好的问题也会成为母题,不断从中分裂出新的理论体系。如“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去哪里”从哲学分裂出物理、生物、心理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正如吴军在前言所说,计算机虽然很厉害,但是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无法提出问题。提问属于人特有的能力也是人思考解决纷繁表象背后本质的最关键一步。
对于我们普通人会提问,最显而易见的价值就在于更好地利用搜索引擎了吧。确定关键词、采用合理的语法或者组合,规避广告、垃圾信息,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而不是被搜索引擎广告喂养,对于每个现代人都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了。
(三)抽象和结构化思考——把世界模型化和图像化
透过纷繁的表象,将现象抽象、符号化进行逻辑推演归纳,更能抓住本质。所有科学实验都不是自然环境的再现,而要开展科学实验,必须辨识出关键变量和无关因素,大胆删繁简。这归根结底还是需要视角和洞察力。
人类文明史上最令人振奋的智慧结晶恐怕就是“量子理论”了。因为它完全超出了人感官体验极限,“不是来自于科学家在追寻逻辑结论的深刻原理时付出的持续努力,或者来自发现物理学新理念的动力”而是来自于思考一个理论,继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假设,再根据假设逻辑推演得到新的理论,而这一新理论居然被现实证明无比精确!关于量子理论,目前已经有好几种理论模型了,这些模型均是纯粹依赖人的逻辑推演构建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无论神话传说、宗教还是大爆炸宇宙理论都是人脑构建的。合理地讲述故事,讲述社会的故事,能够凝聚社会;讲述个人的故事,能够更好地内省评估自己的行为;而一个逻辑自洽的科学故事能够深化我们对存在的感受和理解。
(四)转化和拆解问题——换一种说法的威力
中学数学题目,有一类题目看似很难,但添加一条辅助线,困难迎刃而解。科学突破很难,何不妨换一个视角来思考问题。书中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诞生前夜,困扰物理学家的电子轨道问题,被海森堡换一个视角,打来了新世界大门。书后记中作者提了一个趣味题,乍一看没有思路,但换一种表述,问题就显而易见了。
(五)信念——成于斯败于斯
坚持自己的信念,持之以恒地工作,最终取得突破。“随着时间的推移带着持续的兴趣和努力追逐长期目标的性格与所有事情的成功息息相关,无论婚姻还是军队的特种部队训练皆是如此”。再也没有比门捷列夫更合适的例子了。作者说门捷列夫试图按照原子重量对元素进行分类排列,“他只是依靠直觉和信念坚持了下去”,“依靠着出色的天资和非凡的毅力,门捷列夫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拼图”。
书里同时列举了很多执着于信念而浪费时间的例子:牛顿钻研了数十年圣经和炼金术、爱因斯坦思考了50年大一统理论、波尔试图从模型中拿掉光量子概念、一生宣扬原子论的玻尔兹曼,在原子论研究爆发前一年自杀了……科研也是一场冒险之旅。
人非草木
今天一个初中生仅需一堂课的时间就能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对于光的波粒二象性也是耳熟能详。但这些概念在提出之时,却遭遇重大困难,甚至建立理论者本人也无法接受自己理论揭示的意义。最典型的就是特朗普猜出了“黑体辐射”的公式,但对于公式蕴含的意义并不知悉。薛定谔创立理论的动力是“维护他熟悉的东西而不是颠覆它”。
人总是倾向于坚持已有的信念。越是抽象、形而上层面的东西,信念的威力就越大。物理、数学家同样有理念之争。看看牛顿如何攻击同时代的科学家。人很难被说服,能够说服的不是诉诸于理性和逻辑,那是需要操纵人的情绪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家的力量大于科学家的力量。
不仅科学家说服科学家困难,科学家说服自己也异常困难。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哥白尼经过了剧烈的内心挣扎;进化论使得虔诚的达尔文面临自己的信仰危机;坚持因果论的爱因斯坦最终无法接受古怪的量子力学……
所以大家对普朗克的那句话耳熟能详:“科学新真理并不通过说服反对者来取得胜利,而是因为它的反对者最终都将死去,而熟悉它的新一代将会茁壮成长”。
因此投身于科学探索这一志业,既需要冷静理性聪慧的大脑又需要心灵的激情。最终大部分科学家成为普通的科研人员,一些科学家毁于自身的激情,还有少部分科学家最终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摘取了科学历程中的璀璨明珠。
人非孤岛
作者并没有对取得伟大科学成就的科学家明星化,而是分析了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简言之“时势造英雄”,前面的知识积累为后面的科研“大爆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科学及科学家也是脆弱的。
贯穿全书的一条线索是二战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作者的父亲从集中营死里逃生,他虽然不懂近现代物理知识,但对其蕴含的人文价值却能够领会:自然的壮美,人性的阴暗面与残酷,个人际遇的无常……但一切个人的苦难,在静默浩瀚的宇宙、形式完美的方程模型面前,都有一些微不足道的卑微感。
人并不是大自然完美的创造物。理性的大脑也会被政治欺骗。在现代物理发展的阶段,这些人类智慧的精英同时也正身处于一战、二战,人类历史上最混乱最疯狂最残酷的时期。这些精英面对纳粹反应各不相同。最众所周知的是哲学家海德格尔和物理学家海德堡对纳粹的暧昧态度。很难理解创造量子不确定性原理的海森堡居然因为不满意混乱的德国现实而倾向支持控制秩序的希特勒。这类亲纳粹知识精英给人性价值、人文价值带来了深重的危机。也许《机器人叛乱:在达尔文时代找到意义》关于人的理性表述可能暂时缓解这种危机吧。《机器人的叛乱》一书将人的理性划分不同的模块,科研调用的记忆、逻辑推演是工具理性模块;而理性还有一个重要模块是分析式系统,它不仅基于逻辑,更偏重合理假设、共情、价值评估、抽象推理等更为广义的理性思考方式。这些科学家虽然工具理性充分,但是对于政治的评估可能并未充分调用大脑的另一分析式系统。希特勒、高智商犯罪、高学历恐怖分子就是典型的患有理性障碍——智力充分,但不能理性的思考和行动。如果按照《机器人的叛乱》这种对理性的定义,人的价值评估不仅出于本能、环境习得,还能够有意识的培养、训练、反思——这或许不是单靠数理化能够解答的问题。
“创新”的条件——约瑟夫之问的一种答案
思想、文化传播的社会条件:人口聚集、联系紧密、相互协作、充分交流、禁忌管控少。纵览全书,科学发现是十分困难的。正如万维钢在前言所说,“科学是一个反常识、永远在革命的、不以实用为目的的东西,是纯粹的精神上的追求,是人类想要知道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是想破解世界的源代码。鉴于生物本能是生存和发展优先,没有科学是正常的,有科学是不正常的”,全世界在公元前5000年仅仅在爱琴海一隅萌芽了科学的种子。创新并不容易。
本书介绍的人类思维发展历程主要在理科尤其是物理学领域。这种有客观评价标准,可以实验验证的硬科学发展尚如此艰辛,人文社科领域真正原创性的思维模式就更罕有或者有也很难像理科学问那样传承下来。人文社科领域及时有前任提出“真知灼见”,要么难以践行(与人的底层欲望抵触),要么被后人摒弃。以诗歌为例,公元前2000年的情诗跟今天我们的情感模式没什么差异;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自由、民主、博爱由于语言本身的不确定性,这些价值反反复复,甚至经历了一战、二战,文学、审美、良心、道义面临空前的危机。正因如此,人文社科类更强到对经典的再阐释、再挖掘,讲究原问题的研究。
此外,无论数理化还是文学艺术社会科学,都需要相互交流,观念相互激发,才会有突破性发展。从这点看,人的理性非常脆弱,罗马统治欧洲的一千多年,欧洲人的理性一直被宗教压抑;东方这块土地,几千年的沉疴,思维的突破更为艰难,更遑论这片土地有如此多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