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林立中的流离失所

不毛之地已高楼林地,流亡之处灯红酒绿——舌头乐队

 

《发生在徐英洞的故事》以房子串起7个小故事,每个故事独立成篇,但随着往下看发现,7个故事的主人公彼此关联,类似电影中经常使用的那种城市特有的“擦身而过”的关联。大型城市大概都有类似徐英洞这类超大型社区,像北京的回龙观、天通苑,武汉百步亭。徐英洞似乎是首尔比较一般的综合性社区,江北,虽然里面有所谓高档住宅,但估计基础设施、地理位置有硬伤,毕竟周边没有好的学校,这个社区里面的人大部分是首尔的新市民,也就是白手起家在首尔买房置业的。该书的目标读者应该也是这样的一群“新中产”吧。而书的作者《82年生的金智英》赵南柱再次抓住了现象级话题,这次又会掀起什么样的讨论呢?说到《82年生的金智英》作为电影,真是太NB了。仅从技术角度看,在我看来平平无奇的琐碎话题,没什么主要矛盾的情节,类似于小区长椅上的闲聊苦闷吐槽却拍成了行云流水的商业大片,引发普遍共鸣。这种生活剧,拍成“文艺片”不稀罕,但拍成大卖的商业片,韩国电影NB地不一般。

因为电影太好了,没有看赵南柱的这本小说,但看过她《给贤哥的信》,觉得好平淡哦。这本《发生在徐英洞的故事》同样也很平淡,应该是作者的风格吧,所谓平淡一是指节奏平平;二是情节都是我们的日常。推动故事的矛盾都是我们经常在舆论或者社交媒体中常见的。这种叙事有点非虚构写实的风格。因此从这本韩国的小说中,我最先提取的信息是关于韩国房产的信息,如下:

  1. 韩币对人民币的汇率书中给的1万比60元人民币。简单换算1亿韩元正好60万人民币。
  2. 书中提到首尔没有低于10亿的房子。不过这是一个居民的情绪发泄之词,但说明600万人民币可以在首尔买到一个房子,而且房子不会太小质量中等。结合其他情节:江北徐英洞东亚1期110平方360万元人民币;140平方480万。这些数据应该是2018年的情况。
  3. 2年后,140平方的房子涨到了660万,2021年该房涨到了900万。3年年均涨幅21%。但可能这是峰值了。韩国国内看到这篇小说结尾——书中人看着自己不喜欢的房子涨到15亿既悲伤又幸福——应该心情更加复杂,因为2021年10月之后韩国房产开始一路下跌。此处可以看一部韩国电影《国家破产》,有助于直观体会为什么2022年美国加息会对韩国楼市以及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
  4. 韩国庞大“成熟”(cao dan)的租赁市场:交个几十万、小百万(人民币)可以长租,租约到期后可退还本金。而且大部分租赁房屋必须包含这种保证金,不附带保证金的租赁房屋本身质量较差,隔间、狭小。这种模式助长了业主投机房地产。
  5. 超大型社区配套也是超大型。比如社区旁边的补习班,15层的大楼有100多培训机构,还有一整层儿童诊所包括儿童心理诊所。
  6. 超大型社区的居民自治很重要,看起来业委会的声音、抗议的确能影响到社区乃至周边的市政规划。
  7. 能方便查到的韩国居民收入情况是2019年韩国平均工资23万美元(bing 搜索第一条),相应北京2019年平均工资10.6万人民币。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所以这些事情攒一本小说,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首先,当然是赵南柱同学的风格。《82年生的金智英》最NB的一点在于金智英几乎达到了世俗中最好的幸福标准,但当这个别人口中的幸福以及日常“鸡毛蒜皮”的家务事抱怨被书和电影呈现出来,如此令人窒息和痛苦。《发生在徐英洞的故事》也一样,里面的首尔新市民无疑已经够得着成功标准了:年轻人有高档住房、工薪族夫妇可以房子越换越大、白手起家的老一辈打拼了多套住房、开办补习班的生意不错。夫妻和睦,堪称甜美;父慈子孝,老一代鼎力扶持;女儿,妻子也没什么大委屈,工作,在家亦或创业都能得到父母支持。但就在这片祥和中,爸爸撇开女儿把房子赠予弟弟才让女儿那么伤心,夫妻聊天中流露出的经济地位差异有些扎心,买房换房一向顺利一旦遭遇麻烦即遭到伴侣抱怨显得有些炎凉,疫情封控期间甭管高档还是低档住宅,都得忍受楼上楼下的噪音。。。。。书中住高档公寓主人公那些不快,糟心事儿,我们都有共鸣。是的,我们,是指拥有住房或城市租房,或打工或自嘲搬砖的我们。比起宏大叙事,这种日常不快显得琐碎轻飘飘。书中白手起家的老一代感谢这个时代,觉得日子越来越好;面对父亲的自豪与自诩投资魄力,女儿的结论则是你们不过是赶上了那个风口交好运罢了。老一辈不能理解这种“吃饱了撑着”的痛苦,但正是在望不到尽头涨也忧虑跌也愁的房价下这样琐碎的扎心、日常痛楚终于酿成了东亚三国弥漫性的疲倦感。

其实即使处于风口抓住机会的永远是少数人。书中另一位爸爸,一生勤恳工作,小中层,写得一手漂亮字,但退休后面对飞涨物价,不达预期的养老金,扶持后辈的压力下,也只能憋屈地去做小区保安。还有对自己全职主妇角色充满矛盾的妈妈。。。找工作焦头烂额的女儿把镜头对向投机钻营父亲后的纠结,大学毕业一再受挫打零工的姑娘。。。他们没有抓住风口机会,他们的选择甚至当时看来不合时宜或者叫不识时务,但如果抛开成功标准,这样的选择也饱含着当事人温柔的良善吧。一生勤恳工作、守着自己的一个房子,不去交易是十恶不赦的罪孽么?那个“投机钻营”的父亲如果不钻营,女儿会不会也像那个打零工的姑娘居无定所朝不保夕,她还能能够继续坚持理想,追逐自己的爱好么?

这样看来,7个故事主人公形成了某种对镜关系:同样努力工作一生,炒房的和不炒房的,境遇大不相同;女性之间的对镜更加复杂:工作的、找工作的、全职主妇的、创业自谋生路的,离异的、单身的、结婚的。各有各的烦恼,但至少故事看起来,身份并非框束人生的锁套,同样从职场回归到家庭,其中一篇故事刻画了鲜明对立的两种全职状态。这样的对镜还很多,相互参照,会发现故事展现的不是线性理性语言所能归纳的。但通过阅读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到各种角色在其中的努力、良善、无奈以及某种妥协。

读完7个人的故事,我们能共鸣每一个人的选择和生活。我最喜欢宝美这个故事,它更混沌,没有好人坏人,只是不同人的利益摩擦。谈感情伤钱,谈钱伤感情。

说回房子,我们普通人能就房子反思什么?除了错过时机的心痛,还能反思什么?书的腰封上一句话:“有了房子就活得像人了吧?”。然而房子即不是活得像人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两者也没有什么因果关系。时髦的大数据话术,两者有相关性但无因果性。无论怎么奋斗努力,房子不承诺幸福,也不承担价值。但从直觉上,我们觉得必须拥有,必须如此。没有居所,流离失所就不是修辞了。没有房子,当然能幸福,但那样的道路比买房更加艰辛。

那么这本小说的落脚点在哪里?最后一篇故事有些亮色:艰苦创业的女子细心发现了打零工的手下住在办公室,伸出了援助之手。有些girl help girl 的意思吧。但这里有个对镜:一位29岁养着一只猫咪的姑娘,因为失业交不了房租,自杀了。两个姑娘的境遇一样—绝对的孤立,决然的自尊,仅仅由于某个偶然因素,一个没有撑下去,一个活了下来。这就是模特卡罗模型:每个节点都会分岔,看似有无数的路径,但概率是不均匀的,只要样本量足够大,数据跑地足够多,渐渐就会跑出一条清晰的路径—-大数据之路,没有因果性没有承诺的必然之路。

此乃上海译文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