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所以说“要”,因为自6月搬到北京生活以来,一直处于shocked的状态——被自己的际遇shocked(几乎“心想事成”),被崭新的工作shocked,虽说也算职场“老油条”也是自己曾从事的行业,但相关工作经力中断过,单位总部的方式还是跟地方有很大差异。
总得说来,我一方面在挤公交的1.5小时,思绪纷繁;另一方面,极度工具化、数据化的工作让我无法分神梳理内心。所以思绪越来越杂乱,却找不到出口,更没有什么表达的欲望,几乎可以说丧失的表达力。
但时间长了,这种状态肯定不行。村上说啦,有入口就有出口。在对自我进行技术治理方面,我是越走越远。所以,从纯技术层面,完全丧失表达欲的人生应该是不怎么自然,或者会通过潜意识、无意识转移到工作或其他方面也未可知。真要如此,就恐怖了——我恐惧的是那陷入无意识的”自动驾驶“状态,完全脱离意识的控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村上春树说他写小说有个目的(大意):通过将心底无意识的黑暗或者非理性的东西以故事的方式显性出来,从而达到让其放在日光之下,消散掉其亘古绵长的黑暗力量。
不过我连自己有没有黑暗力量都不知道——大概率不怎么有,大部分时候闷闷的躺平,看书不过消遣,因为更耗费能量的比如逛街、交友、聊天都很累哎。
正是想跟这种不断要在烂泥堆里躺平的下沉趋势对抗,我用残存的一点理智和力气,试着给自己换了一个环境,换了一个城市,甚至换了一个身份,如果从工作、朋友、社会关系来说的身份。
但是,妈哎,还不到4个月,已经累地够呛。第一次通勤时间查超过3小时,第一次在领导面前哭,好几个的通宵,好几次加班到回家的唯一目的就是给猫咪铲屎换粮,洗个澡,再去上班……这样,人越来越闷了,心神似乎并未因为新环境而焕然一新而是有点涣散。这种状态怎么讲呢?工作固然勤奋,兢兢业业,甚至也会焦虑;但另一方面,感觉心中某些部分涣散了。简单说,明面上,人不是那么地专注。
不专注,什么事情都得过且过。这是我最鄙夷、最厌恶地状态。
从外部因素说,这几个月豆瓣审查越来越严,发不出删锁帖更是搞地心灰意冷。前段时间,评论被关,我真感觉豆瓣不行了,要备份——写地文字无所谓,相册不多也觉得很想留下。后来就在QQ空间重新启用了相册。
从博客、微博、微信、豆瓣、朋友圈,有价值的东西不多,最重要的还是利用这些平台,自我治理。虽然,也抱怨被牵扯了注意力,但是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吧。有入口就要有出口嘛。人需要表达,或者被看见吧。
表达也可以是疏解,而不是需要被看见的show。毕竟我已经要奔四了,人生大半已过。那些淤积心中的委屈、经年不散的纠结、日积月累的愤恨不满,也该到了慢慢回看,逐一化解的时候了。是否能化解、化解到何种程度未知,也是往下人生的一点点值得期待的未知。
总的来说,我将开始为我的死亡做准备:我希望能化解自己、身边人的失望、愤怒和痛苦,咱们永远也别再轮回中遭遇;我希望如有轮回,让我烟消云散,脱离这轮回,惟亘古黑夜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