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俄罗斯上映是2017年,据说拿下当年票房冠军。我国今年才引进。不过无所谓了,影片根据1972的慕尼黑奥运会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当年的传奇尘封了45年,也不在乎再耽搁2年跟我们见面吧。
体育、赛事非常适合制作商业大片。因为这类题材包含了意志、奋斗、公平、奇迹等元素,比赛的不确定因素、反转、人物与命运的抗争、绝地反杀等桥段都可以放进一部体育类型片中。大众喜闻乐见,看完电影像打了鸡血一般,走出影院,树立起“努力吧少年,我也行!”的幻觉。比如前段时间大热的《摔跤吧,爸爸》。
但根据真实历史时间改编电影,就要考验编剧的改编技巧了。因为结果已经众所周知,丧失了比赛的核心看点——悬疑。围绕已知的比赛结果,编剧聚焦于如何达成这样的结果。1972年以前,美国国家队男篮已经36年未尝败绩。苏联是如何打破这一神话的?
围绕苏联男篮备战慕尼黑奥运会,电影设置了几条矛盾:
1.队员之间的矛盾。几乎每个人都有篮球之外的困境:高度近视者、罕见的心脏病、还没有出租车司机争的多的困窘生活、告密与监视、急需手术的儿子……似乎除了队长一心求胜外,每个人只是将篮球作为生存手段,生活中有更为棘手的问题有待解决。
2.个人与官僚、国家的矛盾。对于上述个人的困境,官僚组织非常漠然。国家体育看成国家的荣誉,队员只是比赛机器。女队员结婚要上级批准、儿子生病不能去美国看病。理由是不信任自己国家的医生。什么事情都可以上升到对党的忠诚上面。而官僚体制中的人则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推诿扯皮,谨小慎微,甚至不惜攻击、出卖同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3.意识形态的矛盾。这个最为隐晦,处理得非常黑色幽默。就像屋子里的大象,大家都看到,但无可奈何,只能自黑。
4.上述矛盾与取胜之间的矛盾。技术落后、医疗落后、体制落后,人心浮动,要想打破美国36年不败战绩,即使不是痴人说梦,也只能说是赌徒心态——搏一把了。教练深知:只有一个有分量的胜利,才能取得特权——冲破层层审批,让儿子去美国做手术。
而化解上述四大矛盾是队友战斗的情谊、家人的亲情、浪漫的爱情。归根结底是人内心情感的力量推动人去化解矛盾,凝心聚力,点燃要赢的斗志。
所以整部影片一方面很燃,将近1个小时的决赛还原;另一方面铺陈个人情感起伏,全场泪点不断。再穿插对美苏体制的调侃、对手的无私帮助、街头篮球,有泪有笑捎带反思。整体上淡化国家意志,凸显个人诉求,使得影片有了普世的价值。而凝聚个人欲望和利益的是英雄。影片中的教练做出了重大个人牺牲,通过他的牺牲,将整个团队凝聚起来。
上述是对影片的拆解。
那么如果还原真实的历史,会带来哪些启示呢?
1.苏联虽然整体实力不行,困难重重,但胜在战术。苏联教练在用人部署、排兵布阵方面确实优于当时的美国教练。以弱胜强的前提是优化策略。
虽然美国大学生球队保持奥运会七连冠,63场连胜。但1972年的美国队并非最有组合,球员和教练都不是最优。表面上强大,仔细研究,还是能够找到突破的方法。
2.聚焦目标,保持专注。佛家说逢佛杀佛。定好目标,不能轻易更改,箭在弦上,遇到困难只能迎头解决,而不能妥协、回避。做好自己能做的,其他交给命运。
3.激励人创造奇迹的动力永远是内在驱动力。找准每个人的内在驱动力非常重要。影片中教练问队员“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这值得每个人反复思考,提纯,凝练诚实地回答出来。虽然是个看似很虚的问题,但人生中的重大决定无不是对这个问题的回应。
4.现实中,美国队拒绝领取银牌,美国篮球从来没有承认过这场比赛的失败。最后3秒钟,实际上非常有争议。1988年汉城奥运会,苏联再次战胜美国大学生球队,直接催生了美国组建梦之队。(https://view.news.qq.com/a/20160719/027454.htm)http://sports.163.com/12/0820/08/89B9VMMF00051CA1_all.html
试想换作美国NBA职业联赛商业化运作非常成熟的今天,再以举国之力硬杠梦之队,恐怕没什么获胜的几率了。
只有好的制度和体制,才能保证走地更远、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