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稳了,前方有大水 ——货币、银行与国家

艾贝林《货币、银行与国家:如何避免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不到300页回顾分析了从大萧条到次贷危机中货币扮演的角色,并展望自由银行与自由货币应用前景。知识密度对于非经济金融专业人士还是比较高的,更难得的是架构清晰,书的排版非常好:目录页不仅有章节、次标题,还有简述。章节为主题,次标题基本可以概括文章的逻辑结构,简述概括了主题思想。

一、几大经济流派对货币政策的主张

1.古典自由主义:经济事务与政治分离,国家不能干预市场,政府的工作是保护私人产权,维护自由贸易秩序。货币政策为可兑换的金本位。

2.凯恩斯学派:政府干预,通过调整“总供给”,逆周期宏观调控鼻祖。经济下行时,通过通货膨胀挽救就业和生产。立论前提为:工资是刚性的,即使经济萧条,雇主也很难降工资。只有货币贬值,财政增加支出,维持就业。

3.芝加哥学派:经济政策主张自由主义,货币政策坚持中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为:维持物价稳定。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其立论前提为:货币政策应当是经济活动的稳定背景,而不应该成为扰动和不确定因素。

4.奥地利学派:彻底贯彻自由主义。货币政策主张打破政府垄断铸币权。立论前提:自由市场和商业银行自由竞争,能够确保超发货币的银行insolvency。

二、作者的结论

(一)政府垄断货币发行完全没有必要。原因有下:

1.货币作为交易中介本质也是商品,商品自由交易才能维持合理的价格(双方自由交易达成的共识),货币只有不受管制才能拥有稳定的币值。没有理由认为货币需要中央计划。

2.不能承诺兑换的货币对人们是灾难。金本位的本质不是纸币能够兑换成金银,而是金银本身具有商品价值。

3.政府不比个人更具有道德。政府行事的逻辑不是公益而是自利。

4.即使政府有公德,但也缺乏计划经济的能力和手段。①人的理智无法理解把握社会生活的全貌和本质。书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我们无法理解一盘早餐所涉及的所有社会分工协作、农业气候等自然知识,我们就更不能夸口自己的大脑能处理更为复杂的宏观经济、金钱流通等现象。②任何公共政策都有时滞。

5.纸币并非没有成本。纸币取代金银便于携带但未必节约成本。当通胀时,个人会选择能够对冲通胀的商品和手段。这本身也会带来成本和资源浪费。从根本上说,超发的货币流入市场将与现有对应价值的货币所有人竞争资源。不仅导致资源配置、经济利益分配不公正,也会造成浪费。

(二)银行超额投放信贷资源应当与储户自由协商。

银行由于有信用创造的功能,比如100元储蓄,银行可以贷给另一个人,则这另外一个人又形成了100元银行存款。也就是说银行以100元储蓄做储备,创造除了200元的货币。多出来的100元货币其实是另一个的负债货币化。因此,为了防止银行滥发纸币,纸币发行应当储备。如100元储蓄,储备100元对应的黄金,这是100%储备制,这就相当于储户在银行寄存了100元黄金,储户需要向银行支付存储费用;当然储户为了获得收益,愿意承担银行不能及时兑换的风险,那就何以与银行协商不要求随时可以兑换,对价为储户拿到利息收入。这时银行不需要储备100元的黄金,可以储备10元黄金,90元拿去放贷。

这种储备制度建立在前述的商品本位制,一般来说是黄金。

三、前方有大水

书中引用估算,2003年-2008年,美国经济中总货币两增加了50%。这直接导致了信贷宽松,资产膨胀,因此格林斯潘成为危机后被重新审视的美联储前主席。然而政府应对危机的办法仍然是超发货币。作者统计美国2007年-2015年增加的货币基础从7400亿美元到4万亿美元(也是4万亿!)。

中国的情况如何?我从人民银行网站的得到的数据:2008-2018,10年间,央行的负债表上负债增加了16.54万亿。其中储备货币(包括货币发行、存款、支付机构备付金)增加了13万亿!书中说,政府一般认为3%-5%通胀率是可以容忍的,一般2%的价格膨胀率可保证经济稳定和可持续的“理想值”。代价是什么呢?考虑到,政府统计的宏观价格指数与居民个人感受的物价痛苦指数有明显偏差。我以吃饭成本、房价、租金、公交价格、水果、衣服等价格为一揽子指数成分,年5%的涨幅应当是非常保守的估计。以5%的通胀率计算,20年后,100元将只有38元,贬值了62%。假设居民有投资收益3%,对冲通胀(其实这个假定是不合理的,政府、垄断性银行引发的通胀应当复利计算,但是我们个人很难取得3%的复利收益。个人往往是行情好赚10%,行情差了回到解放前!),对冲后的通胀率按照3%计算,20年后的100元只有55元,贬值了45%。因此,纸币超发永远是对个人财富的掠夺!作者书中借凯恩斯流派之口:现代国家,公民的美德不是储蓄而是消费!你不消费,通胀也会逼着你消费。

这也是房价永远涨的原因之一。把纸币兑换成房子跟兑换成黄金的心理诉求一样,投机还是其次,主要是对冲通胀。至于20年后房子能否兑换成自己需要的商品,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这里暂且不表。

总之,个人需要有对冲通胀的意识:对手中的余钱如何安排应当做好筹划。一是投资债券(把钱贷给别人,固定收益高于储蓄存款)。二是投资股权,包括股票,承担一定风险,换来更高收益。关键点是控制风险,放长线,收益可持续。三是投资商品。如投资房产、另类资产等。四是投资人力资本。如培训,增加学历,锻炼身体、“灵修”、读书等等。五是平衡当下。通胀下,现在的100元最值钱,自己现在的生理状态也最好(身体相比明天更年轻,精力更充沛),因此把钱花在现在,把当下状态调校到最佳,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好的基础或者开个好头。

每一条路径都需要跟其他路径相平衡。每个人现有的资源、条件、禀赋不同,选择的主体路径也不相同。总体有两个思路:一是积累到足够财富,也就是俗称“睡后收入”。挖到第一桶金后,让钱生钱。如先赚个小目标,然后可以进入到一些有门槛的高收益投资领域。二是打造可持续可增长现金流。如投资人力资本,现在流行的斜杠、创业、开个小店等方式。虽然当下没有积累客观的票面财富,但后续几十年能够顺着宏观经济周期拥有稳定现金流。

总之,个人需要根据自己的环境,开动脑筋探索抗通胀模式。但有一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要透支身心!不要996!现代社会的运行模式之一就是损不足而补有余。为了储备纸面财富透支自己身心,换来的纸币仍然被快速稀释。透支身心和996对个人是优化选择的前提是你能跑赢通胀速度,同时跑赢身心折旧速度。跑赢通胀意味着能积累下自己血汗打拼的财富;跑赢肉体折旧意味着守住财富且可能享受到财富。但对于祖上没有荫庇,家里无矿的穷二代来说,这两个快速跑赢太难了。不如从长计议,做好当下与长远的平衡;奋斗与保命的平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穷孩子最重要的是守住自己现有的资源,多思考,多主动探索,多寻觅机会,降低财富流失风险,靠时间、心智和毅力打赢这场抗通胀财富保卫战。